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制造业引领“蓝色泉州”崛起
功能性面料成主打
与泉州的制造业拥有几乎同样的轨迹,化纤产业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。“泉州的化纤产业大致经历了3次技术跨越。”许贻东告诉记者,在上世纪80年代,泉州的化纤产业刚刚起步,只能生产一些比较粗放、低端的化纤产品,面料上比较单一,应用于衬衫、的确良等,还有一些早期的套装,产量并不大。由于产品较为粗糙,只能做一些外用的东西。
这样的瓶颈,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,化纤制品陆续进入内衣等贴身面料,但还无法达到完全贴身,但是经过十多年的技术创新,化纤产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大幅提升。到了2000年以后,泉州生产的化纤产品直接做成贴身面料,应用于纯内衣产品。材料纤维越做越细,越做越轻薄,早期的化纤产品可能比较干燥、粗糙,如今则更加舒适,更细。
发展至今,化纤面料已经更趋向于吸湿快干、防水等功能性,化学纤维本身具有强度高、耐磨、密度小、弹性好、不发霉、不怕虫蛀、易洗快干等优点,这种功能性是许多棉纺制品所无法达到的。“这种功能性不仅要依靠更为先进的技术设备,还必须改变纤维的内部结构,已经无法单纯依靠石化产品能轻易达到,而是在此基础上,与其他化学品、添加剂等融合。”许贻东如此总结这一轮技术革新。
作为泉州领先的锦纶(又称“尼龙”)生产企业,泉州天宇化纤实业织造有限公司正是成立于技术、市场较为成熟的2002年。“我们刚刚成立时只有2条生产线,到如今已拥有40多条生产线。现在行业里更注重功能性,比如说舒爽、除臭、花香。”该公司副总经理黄清法介绍说,化纤产业的技术进步表现在产业差别化率大幅提升,就是看你能生产出多少差别化的产品。
实际上,从全国范围来说,与年产能达4600万吨的涤纶相比,锦纶一年只有159万吨产能,虽然市场较小,但是却成为了纺织行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产业链。
生态环保是基础
虽然来源于石油,但由于石油本身属于不可再生资源,更多环保的话题摆在了化纤行业所有企业的面前。
许贻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,这几年化纤在纺纱设备已经达到了更自动化、更精密的程度,从市场需求来说,消费者趋向于追求更健康环保、舒适的产品。但如果是100%来自石油的化纤产品,却跟环保靠不上边。
随着化纤行业的提升,许多企业都在进行着更多生化的提炼,研发更为生态环保的生产技术。这几年流行的是植物性原料,赋予材料更健康环保的概念,其中石狮海兴科技源自于玉米的弹性化纤面料,海天轻纺也在今年推出了源自玉米、玉米秸秆的环保面料,都属于在行业中创新。
这些新材料虽然无法完全取代石油,但是减少了对石油的依赖,提高了石油的利用率。“比如原来使用100%的石化产品,现在可能37%是用生物源,而只有63%是石化产品。”许贻东认为,这种生态环保面料将是未来的趋势,但是目前因价格较高还没有大范围使用,只有耐克等高端品牌在使用;但在“十二五”之后会,这种材料将越来越普及,应用越来越成熟;产量提升之后,规模化效益将促使价格降低,采用的企业则会更多。
- 2012-09-12困境中谋转型发展 泉州船厂或进军海油平台建造
- 2012-09-07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来晋江调研海洋经济及整治
- 2012-09-04晋江出台措施打造蓝色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
- 2012-09-02晋江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九条措施打开新局面
- 2012-09-01晋江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召开 做强“蓝色经济”
- 2012-09-01科技创新海洋经济旅游产业 为晋江发展注入动力